Bookmark and Share

 
 


信耶穌.割包皮
(宣教策略II─福音本色化)
李偉良(泰國宣教士)

小兒割包皮
九歲的小兒因包皮過長,藏污納垢,容易發炎,今年四月進醫院割包皮。手術前醫生說得輕鬆,兩父子以為像剪指甲一般,還安排好下午出院後的節目。結果,手術後小兒痛徹心腑,狂呼亂叫,連情訂終生的麥當勞美食都棄如敝屣。留院一天,出院後照顧兩星期,枯乾的包皮將掉未掉時搖搖欲墜,扯痛神經,醫生狠心拉斷,少不免又一番鬼哭神號,聲震診所。除非你還是嬰孩,否則割包皮是一件折騰的苦事。

信耶穌,割包皮?
上帝讓猶太男孩在出生第八天行割禮(割包皮),作為與舊約子民立約的記號。問題是:耶穌捨身以寶血與我們立得救的新約後,外邦人還需不需要割包皮─補辦舊約的手續?當大家都從紅磡坐火車往羅湖過關時,從上水上車往羅湖的人,需不需要補付從紅磡到上水的車資? 
(編按:紅磡、上水、羅湖三個火車站,是香港通往中國內地的鐵路沿線車站。請參考下圖。)

香港人與保羅都會回答說:不用。

因此外邦人信耶穌要割包皮,這斷不是GoodNews,乃是BadNews!但從紅磡上車的猶太人認為:「福音」必須包含割包皮與摩西全律法。如此就產生了耶路撒冷會議(參徒十五)。正反雙方陳辭辯論後,還好聖靈、使徒和長老同心裁定:得救單靠耶穌的恩典(參徒十五11、28)。

猶太使徒把「割禮」這猶太文化,從福音的核心分割出來,讓福音得以還原,得以純淨,不致攔阻了福音的廣傳。

宣教傳意圖
福音「信息」本是普世的,附在福音上的個別文化習俗卻會攔阻人接受福音;所以把福音「信息」還原,然後讓未得之民以自己獨特的文化去盛載福音的核心,這在福音傳播上非常關鍵。

一圖能解千言 1,我們來看:

箭嘴 1: 聖經原來的信息以猶太三角形文化包裹,傳到宣教士時,本土以正方形文化盛載。
箭嘴 2: 宣教士的責任是研究聖經,謙卑地撇除本國的正方形文化,還原聖經的原典信息。
箭嘴 3: 宣教士的責任是把純淨的聖經原典信息,帶到未得之民中,讓他們以自己的圓形文化盛載。
箭嘴 4: 宣教士要切切避免的,是不把附在聖經信息上的正方形文化,當成原典真理硬套在異族身上。

這個過程,稱為「本色化」。當國人因「西服、短髮」這些附加文化把福音當成西洋玩意時,戴德生以「穿中國服、去髮留辮」來本色化信仰,讓國人服膺純淨的福音。當西人畢恭畢敬靜坐禮堂參與禮儀敬拜神之時,歡快的民族如非洲、泰國人以熱烈的歌舞來本色化敬拜。

本色化保持了各民族的獨特身分,讓福音的普世化成為可能,就好像匯豐銀行的廣告一樣:The world's local bank。而不加反思,把「一地文化」連「福音」當套餐塞給別國,就像逼人割包皮一樣,將攔阻神國的擴展。

強逼割包皮行為
「本色化」不單關乎遠在天邊的異國風情,今日我們宣教仍然強逼著別人割包皮:那就是教會體制的問題!今日我們宣教,都很願意出錢出力支援這三方面:
.建教堂
.建立一個主日講道崇拜
.聘請牧師牧養當地教會

我們會以此三個指標衡量一個「佈道點」,是否配得上稱為「教會」。但我們是否知道,此三者都不是福音的核心,也不是教會的必然?聖經並無教導當如此作,此三者只是西方教會的「正方形」,是附加的文化表現形式。上世紀三十年代倪柝聲批評此三者只是「今天的風尚」2,到八十年後的「今天」,我們仍是不加反思,以人的傳統當成聖經的教導,滿懷熱誠地傳播開去;卻不知這三個來自傳統的指標,反而攔阻了福音的燃燒。

篇幅所限,只能走筆至此。本篇文章不少內容,取材於鄙人新作《還我教會》,有興趣繼續研討的,可參閱此書。


註釋:
1. David J. Hesselgrave,〈文化在傳意的角色〉收於陳惠文編:《普世宣教運動面面觀》香港:大使命中心,2006年9月,407頁。
2. 倪柝聲《家中當怎樣行》第一部第十章〈地方教會的組織─牧師、禮拜與禮拜堂〉。